關注現金週轉逆勢增長多重風險

來源: 信貸    發佈時間:2009/7/1 下午 02:49:40    流覽:
為爭奪大客戶,各家銀行不斷壓低貸款利率,以致一家大企業擁有數量龐大的授信銀行。據悉,中國銀行業協會在去年的相關調查中發現,竟有60多家銀行為同一家大型企業貸款。
臨近二季度末,銀行週轉規模再度成為市場焦點。多數人士預測,至二季度末週轉規模超6萬億元已無懸念。不過,按照業內“一季度跑規模,二季度調結構”的共識,此次關注的焦點,更可能是“舊事重提”——“壘大戶”,意味著“壘風險”。
專家指出,商業銀行資產投放高度集中於大企業和大項目,票據轉貼現規模迅速擴大,增加了週轉總量的波動性,不利於優化週轉結構和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同時,天量週轉也導致週轉低價營銷趨勢加劇,銀行定價能力下降。
對於為搶奪中央投資拉動的“大蛋糕”,商業銀行“早投入、早受益”的放貸衝動,中國銀監會高層最近一次鄭重提醒是在6月25日。銀監會紀委書記王華慶措詞嚴厲:對單一企業或單一項目的融資總額超過貸款行資本金餘額10%的,或單一集團客戶授信總額超過貸款行資本金餘額15%的,都要組織銀團貸款。不符合這一要求的,必須進行貸款重組。
“這是監管的底線,尤其在當前週轉高速增長的非常時期,對這一底線突破是不能容忍的。”王華慶說。
所謂“壘大戶”,指的是銀行週轉資金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和某些行業過度集中的一種現象。事實上,多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一直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壘大戶”現象,此前輿論對此亦多有微詞,認為銀行“嫌貧愛富”,只會“錦上添花”,而相關部門也屢次作出風險提示。
然而,從2008年11月以來,銀行週轉連續7個月高速增長,今年前5個月新增貸款達到5.84萬億元,遠遠超過去年同期。大量的週轉資金,在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週轉資產集中度高的風險再度凸顯。
據統計,今年1至5月,四大銀行的新增貸款分別為工行7500億元、中行7000億元、農行6500億元、建行6300億元。四家銀行均曾公開表示,新增貸款主要集中於拉動內需、改善民生的基礎設施及其他重要行業領域。其中,國家4萬億元投資項目,十大重點調整振興產業和重點企業,成為上述銀行的主要週轉投放重點。
在貸款期限上,今年5月份6645億元新增貸款中,約三分之二為中長期貸款,這表明銀行貸款越來越多地集中流向長期投資項目。以交通銀行為例,一季度,該行貸款投放向中長期貸款傾斜,人民幣中長期貸款在一般性貸款中的佔比為53.22%。
對於週轉過度集中於政府融資平台,業內專家指出,雖然某些基建項目有政府信用支持,但其本身依然存在諸多風險,比如項目倉促上馬容易導致實施過程出現問題;許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商業化程度並不高,直接影響其未來收益,再加上大型項目通常耗資巨大,回收期較長,難以保證到期時債務償還能力。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說,由於政府融資平台的負債率往往很高,目前有的已經超過了80%,這使其未來的償債能力不能充分得到保證,很可能發生風險。另一方面,中長期週轉迅速發展,會使銀行的資產配置在中長期的項目上,而它的負債卻是短期化的,這可能會導致在某個點上出現流動性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魏加寧則認為,更大的風險是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捆綁。這主要因為,很多地方項目都是地方政府隱形擔保,而地方政府的償付能力有限。 “貸款集中度越高,系統性風險可能就越大。”魏加寧說。
除了週轉規模較多投放於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長期貸款比重較大外,銀行貸款向大客戶、單一客戶集中的現象亦呈加劇態勢。
另據某國有大型銀行人士透露,截至6月20日,該行今年新增特大型和大型企業貸款分別為1949.77億元及4962.85億元,分別占公司貸款總額的19.15%和48.74%;而在該行公司貸款企業規模結構中,截至6月20日,特大型和大型企業貸款餘額共近1.54萬億元,佔比約68.9%,其中特大型企業客戶存量餘額佔比較2008年末上升0.98個百分點。
來自中國銀行業協會的數據則顯示,目前,全國19家主要銀行中,5000萬元以上的大客戶貸款佔貸款總額比例約60%。而按市場通常的標準,大客戶貸款保持在40%左右對銀行來說比較適宜,若超過50%,即意味著貸款進入風險區。大客戶貸款佔比高達60%,則意味著目前銀行業存在貸款集中度過高風險。
與此同時,為爭奪大客戶,各家銀行不斷壓低貸款利率,以致一家大企業擁有數量龐大的授信銀行。據悉,去年,銀行業協會就在調查中發現,竟有60多家銀行為同一家大型企業貸款。
據了解,為搶奪市場份額,今年各商業銀行實際貸款利率下浮比例佔一半以上,繼續下去可能會進一步積壓銀行貸款溢價空間,從而對銀行下一步穩健經營、風險防範會產生負面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小銀行也加入了“壘大戶”的行列中。據統計,5月份大型銀行的新增貸款規模在2300億元至2500億元,剩餘4000多億元貸款為中小銀行所為,佔比60%多。據國內一些券商的調研顯示,近期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中長期貸款佔比有所提高。其中,民生銀行1至4月新增政府基礎設施貸款317億元,其中約40%放貸給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其餘60%流入國企相關項目。
而由於現階段銀行更關注市場份額,導致政府項目的貸款利率大多處於下限。其中民生銀行新增基礎設施貸款中約60%的利率低於基準水平。
應該說,在金融危機的衝擊和經濟增長減速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或者對經濟的信心缺失,會傾向於低風險貸款(比如大項目、大客戶),本無可厚非;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投資拉動對中國經濟復甦至關重要,而集中週轉規模首先支持重大項目、大型企業無疑見效最快。
不過,在銀行向低風險貸款傾斜的同時,一些風險和回報相對較高的企業可能會出現資金緊缺,風險會進一步增加,而這又加劇了經濟增長的放緩,這種純市場經濟下的“自我實現”式的經濟萎縮是市場經濟波動的重要根源。
比如,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不能獲得充分的資金來發展壯大,市場經濟的作用就不能充分發揮,經濟結構也會由於國有企業的過於強大而失衡。
清華大學金融專家何平認為,商業銀行週轉的逆週期增長無疑是保持經濟增長所必需的。但商業銀行作為市場力量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應該是完全被動的,在配合政府資金的同時,商業銀行週轉擴張應積極覆蓋經濟體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簡單的點對點配合,真正發揮政府投資以點帶面的作用,帶動經濟均衡增長。
業內專家建議,對於政府主導的項目,銀行應堅決按照商業的原則來進行審理,不能搞“一刀切”;同時,放緩中長期貸款的速度,並增加長期負債的比重,很好地匹配中長期的資產。加強流動性監測,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發展小企業的貸款和消費性貸款,改善週轉的結構。
據預測,下半年商業銀行週轉投放將會趨向於謹慎。原因是,今年要做的好項目,基本在第一、二季度已經大面積鋪開,這些項目所需要的資金已經基本到位。而目前,對於“壘大戶”可能導致的風險,也已引起商業銀行的重視,並著力調整週轉結構。
然而,採訪中,一些銀行人士坦言,雖然在加大週轉投放的背景下,週轉轉向實體經濟中的製造業、中小企業,可以提升銀行的議價能力,但目前銀行對於增加此類貸款難度較大,關鍵要看經濟基本面能否真正回暖,內需能否真正拉動起來。
如果說,銀行業市場化改革以來,政府對於銀行業的保護,在某種程度上使得銀行如同溫室的花朵,業績良好卻未真正經受風雨;那麼,在本輪週轉逆週期增長過程中,商業銀行不得不考慮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真正做好各種潛在風險的防控。這,顯然正考驗著我國商業銀行的智慧。
本網頁各鏈結標題及鏈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翻拷必究 信貸週轉救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