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收縮預期漸至三大信號可能引發政策調整

來源: 信貸     發佈時間: 2009/6/15 下午 03:00:02   返回  打印
儘管很多人認為,今年四五月份以後,銀行新增貸款會有一個自然回落的過程,有些業內人士甚至預測會降至每月平均新增3000億元左右。但這一預期,起碼在5月份,已經徹底落空。
本週,市場傳出5月份的新增貸款約為6600億元(詳見本報6月11日《年中考核壓力提前釋放中小銀行“煮熱”5月信貸》)。這一數字使此前急轉直下的信貸曲線又開始掉頭向上。

無論坊間傳言是否成為現實,市場人士對信貸收緊的預期已經再次升溫。此前,很多人傾向於認為,如果銀行貸款的確回歸到了一個更合理的增速,政府主動收緊信貸政策的機率將大大減小。

有經濟學家認為,目前應該密切關註一些經濟指標,它們有可能成為引發信貸政策變調的先期信號,其中包括:CPI通脹指數快速抬頭、GDP增速迅速反彈等其他經濟過熱的信號,以及銀行貸款進入資產市場進而造成泡沫的更明顯跡象。

新增信貸預期調高

事實上,監管部門一直在各種場合提示信貸增速可能帶來的風險。 4月下旬以來,監管部門也通過窗口指導,要求商業銀行合理控制信貸增速。

然而,銀監會一位高層人士也曾公開坦率地指出,即使銀監會要求銀行採取措施控制風險,受市場需求和銀行逐利的需求影響,資本充足率高和有貸款能力的銀行仍很難降低信貸數量。對於銀行風險監管,銀監會責無旁貸,但能否做到完全防範言之尚早。

4月份,國內銀行新增貸款從3月的1.9萬億人民幣降至5920億元。儘管總的銀行貸款同比增速仍高達30%,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信貸增速大幅下降同時也會降低政策全面緊縮的風險。一些經濟學家預測稱,2009年新增信貸總數將被控制在7萬億以內。

“新增貸款通常都是前快後慢,而今年這一模式又受到了政府經濟刺激政策的強力推動。隨著時間流逝,前期累積的項目得以清空,銀行超額準備金減少,政府主導的項目陸續獲得資金,銀行新增貸款自然會回落。”瑞銀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

不過,進入6月,很多經濟學家又略微調高了此前預測。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為,今年的新增信貸將在7萬億-8萬億。

“由於出口和國內私人最終需求預期仍然疲弱,我們認為全年7萬億-8萬億新增貸款將足以支持2009年較為強勁的經濟增長。”汪濤認為,這一預測意味著,在今年剩餘的時間內,銀行貸款將保持平均每月僅新增3000億人民幣的速度。

她表示,2009年銀行貸款應當以多快的速度增長,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顯然,銀行貸款過度增長——超過了政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私人部門實際需求所能吸收的程度,不見得會帶來更多的投資和更快的經濟增長。

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認為,未來數月,銀行新增信貸每月將保持在3000億-4000億之間。

三大先期信號可能引發政策調整

然而,現實的數據總會出人意料。

一個明顯的表現是,隨著信貸增速數據的起起伏伏,整個市場對監管部門收縮信貸的擔憂也跟著跌宕。

不過,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儘管信貸增速依然迅猛,5月份PPI和CPI數據的跌幅也都超過預期。 5月份,CPI通縮從4月份的年同比-1.5%放緩至-1.4%,PPI繼4月份同比下跌6.6%後,5月份進一步下降了7.2%。

“我們現在預測CPI通縮將於四季度結束,而不是之前認為的三季度。在我們看來,儘管銀行貸款大幅增長,但今年通縮持續的時間更長而且通脹預期下降,這將減弱中國人民銀行緊縮貨幣政策的緊迫性。”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對記者表示。

但他同時強調:“我們相信人民銀行目前為止都對異常高的貸款增長持警惕態度。”

當然,如果持續的、不合時宜的一直高速增長,將有可能導致信貸收緊政策。

根據汪濤的分析,一季度國內銀行新增信貸總額達到4.6萬億人民幣,比2007年全年還多20%。如果全年新增額達到9.2萬億人民幣,全年增速也會達到28%,信貸餘額佔GDP的比重將增加20個百分點以上。

而要達到全年新增9.2萬億,從4月份到年底每月平均增長將達到5000億。

但在汪濤看來,每月3000億的信貸新增額就會讓中國經濟在2009年迅速地再槓桿化。 “這種迅速的再槓桿化將顯著增加資源錯配和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她認為,促使實際銀行貸款激增的主要原因有三:信貸額度的取消,財政刺激資金的快速下達 使得與之匹配的貸款迅速增長,以及地方政府投資項目的審批放寬。

“貸款增長過急同時帶來了一些風險,例如中期通脹的壓力,以及資產質量的問題。”馬駿認為,如果全年貸款增速超過8萬億元,很多銀行就沒有足夠的能力控制風險,最後將是貸款大起大落,將引發經濟出現大起大落。

汪濤提醒,在信貸走向尚不明確時,尤其要密切關註一些經濟指標,這些指標很有可能成為引發信貸政策調整的先期信號。比如,由於全球需求快速復蘇, 或是國內食品/大宗商品的上漲,導致CPI通脹快速抬頭;其他經濟過熱的信號開始出現,比如GDP增速迅速反彈到8%以上,投資拉動的國內需求導致資源和 交通運輸的瓶頸再現;再比如明顯的跡象表明,銀行貸款進入了資產市場,造成了資產泡沫而不是帶來更多的實際國內需求。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