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中小企業週轉難尚需多管齊下

來源: 信貸     發佈時間: 2009/6/4 下午 02:48:55   返回  打印
近日,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改委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其中有兩項內容引人關注。一是發改委表示,加快推進民生領域改革,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二是發改委提出,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與所有製結構,推動服務業和非公有製經濟發展。這份文件稱,抓緊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貸款擔保機構等多層次擔保體系,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機制,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和信用擔保機構評級制度建設。這些內容說明,在國內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進一步啟動消費和增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是保障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有效途徑。
從去年開始,為了應對危機我國推出了總額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國家不僅增加貨幣供應量,還確定了十項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主要用於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建設,在積極拉動即期內需的同時,努力促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企業面的好轉離不開銀行業的支持和努力。在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指導下,今年前4個月,金融機構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5.17萬億元,已經超過今年全年新增貸款的目標下限。其中,有超過一半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項目,這充分錶明銀行業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在信貸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不可否認的是,逾5萬億元的新增貸款並未全部進入到實體經濟。

“啟動消費需求和滿足中小企業週轉是信貸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最核心的問題,但現在的信貸資金主要圍繞在大企業以及政府大型配套工程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何自云說。

在政策的指導下,信貸增長的主要對像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導的大項目、大公司,即銀行俗稱為“鐵公基”項目,而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貸款仍感覺偏緊。因此,如何調控貨幣信貸政策,使資金真正流入到需要貸款的企業中去,這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何自云告訴本報記者,要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必須解決安全性問題,主要是解決貸款的風險問題。決定信貸資金投向的是收益和安全,造成銀行貸款流向的局限性是由於風險很難控制。他說,此輪投放中,信貸資金集中在大企業和大銀行,銀行寧肯將資金回流到銀行吃利差,主要也是出於安全性方面的考慮。目前,信貸資金雖然流出銀行體系,但沒有真正流入中小企業和消費者信貸。

顯然,這些問題都已納入高層視野。在《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中,對中小企業週轉多有涉及,提出抓緊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貸款擔保機構等多層次擔保體系。

然而,是否建立起好的擔保體系,中小企業週轉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呢?

何自云說,現在中小企業貸款強調擔保機構的作用,但是擔保機構在什麼地方有比銀行更大的優勢解決借款人風險問題呢?他指出,解決中小企業貸款和消費者個貸,最重要的是解決兩個方面的局限,一個是質押擔保,另一個是法律的局限。但是很明顯,這兩方面的問題要得以解決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中國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則表示,緩解中小企業週轉,好的擔保體系必不可少。但是要較好地解決中小企業週轉,還是要多管齊下,不能只依靠銀行一家的作用。要堅持用風險和收益相對稱的原則,對那些風險大的中小企業,由股權投資基金和民間資本來介入解決。他進一步說,目前,信貸資金是否有效進入實體經濟已經成為我國此次應對危機中,衡量政策運用得當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實現“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推手。因此,信貸增長的根本出發點應該是服務實體經濟,必須立足於滿足市場的真實有效需求。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圍繞經濟主題,增強對國家戰略政策的理解和研究,明確自身在各個經濟領域的發展戰略。對於符合國家經濟政策導向的,如:農村金融、小企業信貸、科技自主創新、消費金融等領域,要加大金融創新的力度,提升金融支持的質量和水平。對於那些屬於國家產業政策著力壓縮和淘汰的領域,應根據風險狀態做出審慎調整和戰略性退出,減少風險暴露,更好地為宏觀經濟服務。
回到列表